天津建筑設計院對于景區的建筑物,個人一直認為:古代的未必好,不能一味仿古,因為時代變了,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審美標準、技術水平等也都變了;外國的月亮也未必亮,從最近的中國裝備發展看,東方就有了比西方亮的曙光,也就是說,現在搞任何建筑和景觀大可不必一味的崇洋,“拿來主義”是好的,但不能拿來就用,要因地制宜、因勢而造、因地取材,因市而創、因人而異、因時而變。
一、山地建筑的定義
山地建筑是坡度10%以上的地段建造的建筑。10%的坡度是個分界點,超過就是為坡地或山地,未超過就視為平地。
二、山地建筑的特點
地(坡地)項目地形復雜、坡度陡、交通比較難解決,但同時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山地建筑往往擁有更好的景觀視野,更易于設計出特色和風情感。
三、設計原則
1、總平面布局一般遵循依山就勢的原則
坡地建筑講究自由的總圖布局,主要是跟地形結合,有兩種布局形式,一個是分散式布局,一種是集中式布局。建筑布置順應等高線,避免垂直于等高線。平面布局一般采取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平面按功能分成幾塊,不同體塊布置在不同標高處,再以連廊相連,體塊之間有高差,體塊內部亦有高差。
2、建筑布置原則——向陽而建原則
背陽的一面建筑幾乎采不到光,這也就是傳統的山南水北之說。那么建筑建在山的向陽面后是否要朝南?天津建筑設計院結合地形綜合考慮,在順應地形的前提下能夠朝南自然最好,如果不能朝南也沒有關系,因為山區土地有限,為了充分利用地形,房子的朝向就不那么講究了。
四、山地主題特征的營造
1、山體空間輪廓營造
山體主要講求一個“勢”,這里主要講的是在夜幕落下時刻,人們所看到的山體的輪廓或是剪影。如果山體的面積比前面的建筑物更大的時候,二者就會形成前后景的關系。在山地景區建筑設計的時候,把形成的這種前后景關系看作圖與底的關系,兩者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畫面。要想營造一個良好的山地景觀,就要正確處理建筑與山體的關系。假設建筑在山的前面,山體的輪廓與建筑的分布有重要聯系。這時就要詳細分析山體情況。建筑的輪廓與山體的輪廓相互配合,突顯出一副整體的畫面。建設的高點不應該設計在山坡的波谷位置,一般應該放在山脊線和山峰的剪影中,這樣山體的輪廓就不會受到影響。此外,還要嚴格控制建筑的體量,如果山體前的建筑尺度非常大,那么建筑與山體的關系從體量上來看就會非常不協調,而山體的天際線也會失去美感。
2、山體空間秩序營造
山丘的地貌是非常復雜多變的,地形也起伏不定。因此建筑也應該與之相呼應,利用有限的地形景觀來營造環境。山地空間秩序的營造,主要是指通過建筑來組織和創造新的山地景觀,進一步賦予山地更深的意境。通常,我們都會采用建筑造園的方法來造景。例如,可以借景、框景、點景等等。這樣,山地景觀就會更加美妙,更加具有特色。對于山體景觀空間的營造,大部分是把建筑物放在山坡上面,建筑物沿坡面或是等高線形成很多不同的空間,并且串聯在一起,并排列下來,在這一景觀的重點位置,再放上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作為中心建筑物,更加形成一個主次分明的景觀。這樣的方法有秩序地把建筑和山地聯系在一起,使景觀更加具有感染力。
3、谷地景觀營造
在谷底擁有很強的向心性,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可以采用圍合的方式進一步加強這種向心力。例如,可以模仿我國北方窯洞的景觀,把建筑物放在谷底的坡面下,地形原來的景觀也不會因此改變。在谷底建筑物的選址一定要慎重,要根據具體的地質情況來選擇,建筑的形式也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比如露天的劇場,可以有效利用谷地的向心和聚聲的特點。
五、設計要求
天津建筑設計院力求做到依山而建、依山而行,交通便捷、最小填挖方、最少挖切山體、最少維護成本;同時能夠合理分配景觀資源,產品分布合理、滿足容積率要求。
1、景觀資源按需分配
景觀資源如何分配既然山地建筑能擁有更好的視野,那么就必須對基地進行景觀資源分析,最好的景觀應該分配給最重要的產品或最多的產品,同時也要考慮地庫停車問題。
2、突顯山地氣質
山地建筑風情的打造山地建筑必須具有山地建筑的氣質,要與地形緊密結合,要打造出山地建筑應有的風情來。天津建筑設計院采用跌落式層層退臺的建筑形式不僅保證每層都有良好的景觀視野,同時也擁有大面積的室外活動空間,大大增加產品的價值和風情感。
3、最小土方量
山地建筑要盡量減少大面積山體開挖,盡量將集中地庫布置在平坦用地范圍內,同時與地上豎向相呼應,一般用緩坡或高差較小的多個臺地形式解決豎向高差。天津建筑設計院所以一般高層及多層區盡量布置在平坦區域,采用集中地庫形式;坡度較陡區域布置別墅產品,以半地下室或緊貼山體形式的地下室解決停車問題。